有機農業-肥料培養重點
永續性農業的肥培管理之主要意義,在利用非耗費能源之天然物質供應作物養分,藉改善作物生長之土壤環境與講究肥培技術,達到永續性農業生產的目的,使大自然循環不已,永生不息。
壹、作物養分來源
植物營養學家發現大多數植物必須的養分元素有 : 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鐵、錳、硼、銅、鉬、氯等16種,其中碳、氫、氧可由空氣與水充分供應,植物不虞匱乏,其餘養分主要來自土壤礦物、土壤有機質與人為添加的肥料。土壤礦物與土壤有機質,經由自然界之理化與生物作用,釋放植物所需的大部份營養元素。但長期栽培作物若不補充肥料,則土壤釋放的養分將不敷作物所需,所以栽培作物仍需施用肥料。
永續性農業強調土壤保育,以便土壤所含的植物養分有效發揮,並利用農場或農場外之有機物和含植物養分之天然礦石當做肥料,以補充作物養分,常見者如綠肥作物、禽畜糞、磷礦石、石灰石等均是可利用之資材,其實還有很多種類,只要是毋需大量消耗能源來純化、濃縮,且無污染土壤之虞的天然物質,都可應用在永續性農業的肥培上。
貳、肥培管理重點
一、改善土壤環境與保養土壤
影響作物生產之環境因素很多,可分氣候與土壤兩方面,若不談氣候因素,則作物生產主要受土壤環境影響。由此可見,要使作物有效生產,首先應造就良好的土壤環境,也就是使土壤物理性、化學性與生物性質相互調和,讓作物能有效利用土壤養分發揮其潛能。以強酸土、排水不良、土壤密質、有機質缺乏、鹽分過高、重金屬污染等六大問題所佔之面積最廣,亦最為重要。因此台灣永續農業性農業肥培管理上的做法,宜先就這些問題謀求對策才能孕育生產力高的土壤,以促進農業生產。
其次,永續性農業的肥培應重視土壤保養;沒有上述缺點的土壤,因人類長年在田地中種植作物,常導致土壤物理相、化學相及生物相的劣變,其中以土壤養分的減少及有機物質的降低最為嚴重,針對此點,平時可藉休閒、施用有機質肥料、種植綠肥作物設計輪作制度來維持土壤肥力。
二、講求肥培技術
改善土壤環境給予作物適當的生長場所外,雖然也可使土壤所含養分為作物充分利用,但肥料仍是作物生產不可或缺的物質;永續性農業所用的有機物質和天然礦石一般為緩效性,同時因其來源不同使植物養分含量(,分解速度有所差異,施用時宜針對作物配合土壤性質在「適當時期」以「適當的量」,施在「適當之位置」才能生效,否則不是沒有效果,便是產生毒害,或造成環境污染。
此外,為維護土壤理化及生物性質與養分之供應,施用的有機物質最好能妥善調配易分解型(如雞糞、豆粕…等)與難分解型(如樹皮、稻草…等)兩類有機肥料;其他如堆肥之腐熟度、重金屬含量、有害酚類化合物和其他有害因子等在肥培時也應注意。
資料來源: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