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分解堆肥
現時,很多已發展的國家都會對廚餘的處理作嚴格規定。例如:在紐西蘭會要求有庭園的家庭利用蚯蚓農場來分解廚餘成為堆肥;而在韓國,從2000年代開始,廚餘要從一般家居廢物中分開,另外放入一個回收桶內。在過往,由於廚餘可以回收,運送往家豬或家禽農場作飼料(俗稱「餿水」)用,也是另一解決廚餘的方法。部分廚餘(例如:咖啡渣、茶渣)可以無需分解而直接用來堆肥。
2. 發電
在2009年搞笑諾貝爾獎的生物學獎得主的研究項目,就是透過從熊貓排出的糞便裡提取細菌,以幫助更有效地分解廚餘[5]。此外,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華裔生物農業工程學系的張瑞紅教授有研究利用廚餘來發電的研究計劃[6][7]。這個計劃開發出一種利用細菌將廚餘、農作殘餘物和其它有機物,利用厭氧消化槽使之轉變成與一般沼氣成份相近的氫氣和甲烷,這些產生的氣體可用來發電或作為運輸工具的燃料[8]。根據這項研究的發現,八年以來每周從灣區收集到八噸的廚餘中,其主要成分如菜莢、魚骨等材料,平均每一噸所生產的電力,可為10個加州一般耗電量的家庭提供所需的電力[6]。
減少廚餘
在日常用餐,我們往往都會有剩餘的食物。這些剩餘的食物未變成垃圾之前,其實我們可以用保鮮紙或保鮮盒包裝,帶回家放回雪櫃,留作下一餐食用。
在韓國,有企業從傳統泡菜的醃製保存方法的啟發,發明了一種名為"E-JEN"的改良食物儲存盒,利用在容器裡多一重的蓋,把食物間的多餘空氣和水份等因素排走,讓保存在容器裡的食物處於較接近真空的狀態,減慢食物變壞的速度。[9]。
事實上,把餐後剩餘的食物帶走,在歐美國家是一種很平常的習慣;但在東亞社會,客人往往由於體面的問題而不好意思帶走吃剩的食物,使這些吃剩的食物浪費了。舉例說,在香港,一些新移民在餐館用膳時,往往餘下一半碟食物。因此,東亞地區的廚餘問題比歐美國家較為嚴重。
留言列表